毛衫业机器换人建议方案

栏目: 服装纺织 发布时间: 2021-12-7 13:42:17

洪合是全国闻名遐迩的羊毛衫之乡,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,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洪合毛衫产业已形成了集企业、市场为一体,生产、销售相配套,原料供应、设计打样、生产加工、成衣印染、货物流通完整的产业链。

洪合镇拥有规模以上(500万元以上)的针织毛衫及针织印染等配套企业65家,个体加工户2100多户,年产毛衫2.5亿件,占全国产量的20%以上,年交易额48亿元。2011年针织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.12亿元,占全区纺织业销售收入的7.33%。外贸出口比例达80%,产品远销西欧、中亚、中东、北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通过对洪合羊毛衫生产企业的调研发现,该行业加工工艺基本相同,产品同质化较为普遍。现将工艺流程表述如下:准备工序(络纱)——编织工艺——半成品检验——成衣工序——检验——整理——包装入库。即使用横机或圆机按照磁盘工艺编织出符合要求的衣片并使之成型,然后按照工艺要求进行套口缝合并进行检验,最后进行整理、包装以及入库。

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,绝大多数企业(如浙江三十秋服饰有限公司)直接购买纱线进行羊毛衫编织,个别企业(如嘉兴旺盛纺织品有限公司)兼顾上游纱线生产及印染。

本文以编织工艺及成衣工序为对象,对该工艺所需设备进行分析,并提出建议。

一.毛衫编织工艺设备分析

在编织工艺中,常常使用横机与圆机两种机型。横机产品多为全成形衣片,适合小批量、多批次,且花色变化多样;圆机效率略高,产品多为圆筒状的连续坯布或几件坯布,适合大批量、少品种生产。洪合镇羊毛衫产业多使用横机进行编制。

横机羊毛衫编织过程中,用时用工较大的工序是编织工序和成衣工序。从调研的情况来看,洪合羊毛衫产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,已经走过了手摇横机、半自动横机,基本进入了电脑横机(全自动横机)的时代。在2007年之前,洪合的羊毛衫产业以手摇横机和半自动横机为主。目前,洪合以国产、进口的电脑横机为主,其中,国产电脑横机以其价格优势所占市场比例较大。尽管国产电脑横机在数量上占据优势,但高端电脑横机依然是进口机的市场,如德国的STOLL、日本的SHIMA SEIKI等。国外制造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精密的机械加工技术,使得进口电脑横机在生产加工高档复杂产品时占尽优势。国产电脑横机在加工精度、控制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、制版系统功能和稳定性方面与进口电脑横机相比有一定差距,尤其是在生产加工较为复杂的花型时,国产机就会显得力不从心,产品质量问题较多。

企业普遍使用国产横机,进口机数量一般占企业内总横机数量的10%至15%。进口机数量多少主要根据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位。洪合企业多面向中低端市场,所以虽然国产机性能不稳定、产值低,但仍旧占了极大的比重。

二.毛衫成衣工艺设备分析

成衣工序,即毛衫缝合工艺,羊毛衣片可由针织横机编织而成,也可由针织圆机坯布裁剪而成。但无论是何种方法织成的衣片,都必须经过缝合这道工序,才能够形成具有穿着价值的羊毛衫,是羊毛衫生产过程中手工化较为严重的工艺。在所有调研企业当中,人工成本占据其总成本的50%以上,且主要是成衣套口缝合的费用,每件羊毛衫的套口平均费用约为8元左右,人工成本较高。目前,羊毛衫行业缝合仍然采用圆盘式套口机,一人只能同时操作一台设备,效率较低。由于羊毛衫缝合技术要求的特殊性,从事这一工序的多为青年人,青年人工作的不稳定性,又使得这一工序的成本居高不下,成为羊毛衫生产过程的一个瓶颈。现在,已有研究机构在进行自动套口机的研究,但由于难以达到羊毛衫“对眼”缝合的特殊效果,无法满足客户对产品的品质需求,仍然难以推广使用。

三.毛衫产业开展机器换人行动几点建议

1、建议企业根据自身产品,引进先进横机设备。国产横机在加工精度、控制系统功能以及稳定性等方面与进口横机均有一定差距。建议企业根据自身产品进行先进设备的引进。大型企业进行德国斯托尔电脑横机及日本岛精电脑横机的引进;中型企业进行日本岛精电脑横机引进,提升先进机型在企业内的所占比例。

2、建议企业与机械制造厂商合作进行设备研发。在洪合羊毛衫行业,套口工艺手工化还较为严重。建议企业借助高校、科研单位的力量,并且与机械制造厂商合作,共同开发全自动套口缝合机以及通用性辅助设备,推行机器换人,节约人力成本。

3、建议企业加强对设备维护的重视。在洪合纺织行业,一般进行人员轮岗生产,设备持续工作,加大了设备的损耗,不仅常造成设备故障,且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。建议企业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,增加设备使用寿命。

4、提升管理水平,扩大“机器换人”成果。调研中,发现企业忽视管理,过分依赖先进机器。我们建议引进精益生产理念,增加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,减少浪费,全面提升管理水平,扩大“机器换人”成果,促进产业转型升级。




Copyright © 2022 嘉兴市工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2001352号
电话:86-573-82070639 邮编:314000
地址:
嘉兴市昌盛南路36号嘉兴智慧产业创新园智慧大厦B座601室